人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高度发展,使人具备情感思维,通过劳动创建大千世界。生命科学旨在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繁衍,推动医学发展。而人类的思维、情感与行为又是大脑最高层次的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大脑主宰人的一切活动,当然包括身体各系统的组成和协调配合。随着环境的变化,糖尿病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作为情感失衡的抑郁症也屡见不鲜。糖尿病与抑郁症之间的因果关系逐渐明朗。糖尿病可促发抑郁,而抑郁焦虑也可诱发糖尿病,二者均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某些部位神经突触的化学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利用度下降有关,适度提高这些物质的水平有利于改善情绪和思维活动。
已知无论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均可以对患者自身和其亲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和情绪影响,一般可见焦虑紧张,情绪低落,重则抑郁,不愿与社会接触,日常生活中思想不易集中、健忘、失眠,乃至过早觉醒。真正的抑郁症诊断必需有足够的依据,应有精神科医师裁定并予处治。1型糖尿病儿童的心理变化可塑性较强,大约三分之一患儿可在确诊后6个月内缓和。2型糖尿病成人确诊时,一般少见抑郁症,除非患者有伴发病及糖尿病并发症,尤其发病的5~10年无抑郁状态,然而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表现焦虑,抑郁。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两倍,尤其是老年人、妇女,既往有精神失常、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慢性足溃疡、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者。患者经济条件差、文化教育程度低、多种药物和胰岛素抗糖尿病治疗以及血糖监测等均可加重其心理负担。抑郁焦虑的患者不能配合治疗,使血糖控制不理想,而高血糖、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状态、低血糖等又可以加重患者的抑郁状态,甚至发生躁狂,导致严重的躯体和心理障碍、甚至有自杀念头和行为,对治疗失去信心,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增加3倍。总之,糖尿病与抑郁症共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为此,糖尿病专科医生应与心理、精神科医护人员共同研究其防治,从基础到临床,从大脑结构到功能,从代谢炎症到信号转导揭开其深奥。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理应兼顾两者,治疗必须个体化,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并举。不是单纯改善症状而应获得较长时期(6~12月)的巩固稳定,防止其转变为慢性易发状态。抗抑郁药种类较多,推荐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医生应掌握各类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