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追踪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业园地 前沿追踪
种族和遗传差异对维生素D代谢、骨骼和血管健康方面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3-06-15 20:42:28浏览次数:2912次来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内分泌科

  慢性肾脏疾病将导致体内的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尤其是高磷低钙血症,同时也会导致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在进展性肾病中,骨盐沉积和血管钙化之间呈负相关。然而,有研究表明,在没有肾脏疾病的欧洲和非洲人中,骨密度(BMD)和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仍呈负相关,提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其是否患有肾病无关。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证实,BMD与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联系存在着遗传学机制。与欧裔美国人相比,尽管非裔美国人平时从膳食中摄取的钙较少,血清中25(OH)D的含量也较低,但他们的骨密度水平却较高,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也较低,说明在骨疾病的易患性方面存在种族差异。更有趣的是,有证据表明,在非裔美国人,血清中25(OH)D和1,25(OH)2D的水平与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但是与BMD水平呈负相关;与之相反,在欧裔美国人,维生素D的水平与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负相关,但是与BMD呈正相关。此外,尽管非裔美国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较多,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但是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却较低,血管中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较少。一些新的CVD危险因素,如基因多态性、蛋白尿等可能与之相关。不同种族间存在的生物学方面的差异也许能够解释为何不同种族在维生素D代谢、骨骼和血管健康方面存在差异。动物和人类的基因遗传谱图分析表明,调控骨盐沉积、钙磷和维生素D代谢的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和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感性相关。最后,笔者认为,认识到在骨质疏松和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感性方面具有种群特异性,将有助于研究并理解骨盐沉积和血管钙化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各人群的健康状况提供新的思路。

摘自:Nat Rev Nephrol.2012 Jun 12;8(8):4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