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糖尿病领域国内临床研究进展回顾
发布时间:2011-02-10 17:55:17浏览次数:6760次来源:糖尿病在线
年就是一把镰刀,收割者流逝的时间,也收获着大大小小的果实。打开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2010年度糖尿病领域相关的中国研究就排着长队跃然眼前,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临床实践,更走出了中国影响了世界。现截取一二,大家共勉。
中国成为世界头号糖尿病大国
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等报告,中国已有超过9200万糖尿病患者,此外尚有约1.5亿中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2007年6月~2008年5月,研究者从中国14个省、直辖市入组年龄≥20岁的46 239名成人,行空腹口服葡萄糖耐量、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检查。
结果显示,糖尿病(包括已诊断及未诊断)和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9.7%(男、女性分别为10.6%和8.8%)和15.5%(男、女性分别为16.1%和14.9%)。据此估算,全国约有9240万人患有糖尿病(男性5020万,女性4220万),1.482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男性7610万,女性7210万)。糖尿病患病率与年龄、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20~39岁、40~59岁和≥60岁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3.2%、11.5%和20.4%,BMI(kg/m2)<18.5、18.5~24.9、25.0~29.9和≥30.0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4.5%、7.6%、12.8%和18.5%。城市人群患病率高于农村(11.4% vs. 8.2%)。单纯糖耐量受损比单纯空腹血糖受损更常见(男性:11.0% vs. 3.2%,女性:10.9% vs. 2.2%)。
杨文英教授表示,上述数据表明,糖尿病已成为中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亟需确定有针对性的糖尿病防治策略。
HbA1c≥6.3%或适合国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包玉倩教授等的一项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3%为诊断标准对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有高度特异性,而敏感性等同于空腹血糖≥7.0 mmol/L的标准。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HbA1c≥6.3%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空腹血糖≥7.0 mmol/L和HbA1c≥6.5%两种标准。
该研究入组2007~2008年上海市6个社区的4886例无糖尿病病史的20岁以上人群,均检测血压、体重、腰围、HbA1c、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显示,HbA1c和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和0.92。当以HbA1c≥6.3%作为诊断标准时,其诊断特异性高达96.1%,敏感性与糖尿病空腹血糖诊断标准无差异(62.8% vs. 57.5%)。对于年龄≥45岁或BMI≥24 kg/m2等糖尿病高危人群,HbA1c≥6.3%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空腹血糖≥7.0 mmol/L和HbA1c≥6.5%两种标准(依次为66.9%、54.4%和53.7%,P<0.01)。
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在同期述评中指出,诊断糖尿病的HbA1c临界值存在种族差异,这项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很有意义。
少主食、多奶饮食或可降低国人2型糖尿病风险
中国上海市肿瘤研究所高玉堂等与美国Vanderbilt大学合作进行的上海女性健康研究显示,采取少吃主食、每日饮牛奶的饮食结构,可能有助于降低中年女性的2型糖尿病风险。
这项研究从上海城区入组64 191名中年女性,入组时均未患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随访6.9年。结果显示,入组女性主要采取三类饮食:分别摄入最多主食(1类,56.3%)、牛奶(2类,40.4%)和能量(3类,2.9%)。2类饮食者的基线肥胖、中心性肥胖和高血压患病率均最低。与1类饮食者相比,随访期间,2类饮食者的2型糖尿病风险显著降低(RR=0.78),3类饮食者则增加5%。
研究者指出,采取少主食多奶饮食模式的中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病率较低。如果采取这种饮食模式者的BMI、腰臀比较低,辅以积极锻炼,则2型糖尿病风险可降低86%。
遭遇中国大饥荒的婴幼儿成年糖尿病风险增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马冠生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对于遭遇过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胎儿和儿童,成年高血糖症和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尤以后来营养过剩者为著。
该研究从2002年中国国家营养和健康横断面调查中纳入1954~1964年出生的农村受试者7874例。结果显示,与未遭遇饥荒者相比,胎儿期遭受饥荒者高血糖症风险显著增加(OR=3.92,P=0.002),且日后以西方饮食方式生活(OR=7.63,P=0.0005)或经济状况较好者(OR=6.20,P=0.001)高血糖症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
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增加国人视网膜病变风险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等发现,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风险显著增加。
研究者共纳入1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127例合并SCH,又随机入组20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SCH组严重视网膜病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HbA1c、BMI、高血压和LDL-C水平等因素后,SCH与DR显著相关,尤其是影响视力的DR(OR=4.15)。即使在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中,TSH水平2.0~4.0 muIU/ml者的STDR发病率也显著高于0.4~2.0 muIU/ml者。
糖尿病患者颈围或成国人代谢综合征新评估指标
北京同仁医院袁申元等公布的北京社区糖尿病研究-4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围与体重指数(BMI)、腰围、代谢综合征均呈正相关关系。
该研究采用多期随机采样的方法,共纳入来自北京15个社区医疗中心的3182例糖尿病患者。受试者操作特性分析显示,男、女性受试者颈围和中心性肥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和0.75(P<0.001)。此外,男性颈围≥38 cm、女性颈围≥35 cm是确定超重的最佳临界值;男性颈围≥39 cm、女性颈围≥35 cm是确定代谢综合征的最佳临界值。
中国糖尿病患者蛋白尿与CIMT相关
上海瑞金医院宁光、毕玉芳等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低水平蛋白尿与增高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值相关。
这项横断面研究共纳入上海地区760例正常白蛋白尿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在29~76岁。结果发现,CIMT、体重指数、HbA1c、血压以及血清甘油三酯,都随不同性别组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四分位数递增(均P < 0.05)。对比ACR最低四分位值,第三四分位和最高四分位对应的CIMT值明显增大(0.87 vs. 0.79,P = 0.0025;0.87 vs. 0.91 ,P <0.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R较高者其CIMT增厚的风险是较ACR 最低四分位数水平受试者的1.98~2.76倍。
中国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增加血糖升高风险
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所于志杰等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与血糖水平增高相关。
该项研究共入组了619例肥胖儿童(BMI的Z评分≥1.65)和617体重正常儿童(BMI的Z评分<1.65),受试者年龄为3~6岁。分析相关数据发现,肥胖者睡眠时间(≤8 h)较体重正常者较短(P<0.001)。较正年龄性别后发现,每晚睡眠时间≤8 h者较达9~10 h者血糖水平升高风险显著增加(OR=1.65,95%CI:1.12~2.45)。进一步校正混杂因素,这种关联性仍具显著统计学意义(OR=1.64,95%CI:1.09~2.46)。分层的多变量分析显示,肥胖且睡眠时间≤8 h较之体重正常睡眠时间达到或多于9 h者血糖增高风险更高(OR=2.12,95%CI:1.06~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