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解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指南共识—立场声明指南解读
ADA2009年会之血糖监测及管理新知解读
发布时间:2010-01-09 17:07:52浏览次数:10829次来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在ADA2009年会上,糖尿病血糖监测及管理方面亮点频现,新目标、新策略及新理念的相继提出使这一领域成为学术焦点。主要如下:
  ● 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仍须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但少数患者可能需要将这一控制目标放宽,需个体化制订降糖目标。 
  ● 糖尿病治疗既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又要考虑采用从控制多重危险因素着手的治疗策略,遵循REACH原则。 
  ● 估算平均血糖值(eAG)取代HbA1c之争尚无定论,且前者预测并发症的价值缺乏研究证据。 
  ● 1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并不完全依靠个体行为,与基因密切相关。 
  ● HbA1C和AG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较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血糖变异度更密切。 

因人而异  血糖控制新目标 
  新近发表的3项大型临床研究(ACCORD、ADVANCE和VADT)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CVD)高危人群经过长期随访后,并未明显显示出强化血糖控制对预防CVD的益处,强化降糖甚至可造成不良后果。控制糖尿病心血管危险行动研究(ACCORD)由于强化降糖组死亡率显著升高而被提前终止,虽然相似结果并未在强化血糖控制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转归研究(ADVANCE)和美国退伍军人研究(VADT)中获得证实,但上述研究仍未显示强化降糖可带来明显心血管益处。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美国心脏学会(AHA)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和《循环》(Circulation)等多种杂志上在线发布的联合共识指出,需要重新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仍须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以降低糖尿病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但对于少数患者而言,可能需要将这一控制目标放宽,应根据患者病史及当前治疗方式,制定个体化降糖目标,并对其降糖目标进行适当调整。 
  早期观察性临床研究曾提示,HbA1C水平升高与心血管事件相关。经过对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研究(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中的受试者进行长期随访后发现,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尽早开始强化降糖治疗可获得明显的心血管益处,而对于已合并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强化血糖控制无法使其获益。 

争议尚存  估算平均血糖值取代HbA1c之争 
  在本届ADA年会的一场专题研讨会上,专家们就美国临床化学学会(AACC)和ADA提出有关实验室是否应该随HbA1C同时报告估算平均血糖值(eAG)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会前进行的现场调查表明,持赞成和反对观点的专家各占一半。ADAG项目负责人、哈佛大学纳塔(Nathan)教授认为,ADAG研究小组已获得较为确切的AG与HbA1C之间的换算公式,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及医师了解血糖控制水平,有助于指导患者,并有效调整治疗方案。事实上,目前很多临床医师在拿到HbA1C数据时,也会有意无意地进行AG的换算。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项目指导委员会主席 萨克斯(Sacks)教授认为,在达成进一步共识前,已被广泛接受的DCCT或UKPDS研究中的HbA1C检测仍应被沿用。此外,基于当前的检测方法,HbA1C检测结果表示的只是HbA1C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这使患者无法明确自身血糖变化,同时也使临床医师难以向患者解释其病情进展及血糖控制情况,导致医患间沟通困难。 
  反对的专家则认为,大量实验数据证明,HbA1C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存在密切关系,且HbA1C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尤其受红细胞寿命影响较大,报告AG会给正在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的患者造成混淆。此外,AG能否具有预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的价值,目前仍缺乏相关研究证实。 

REACH原则  优化血糖管理策略 
  早在今年5月,《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的一项ACC/ADA/AHA联合声明就指出,血糖升高是CVD危险因素,这一点已毋庸置疑。通过血糖管理来减少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管理新策略要求临床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方案调整,并全面优化糖尿病血糖管理。临床医师务必要认识到,糖尿病仅靠单纯血糖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针对血脂、血压、凝血状态等因素进行心血管综合干预。同时,要把握好干预时机,尽可能在糖尿病早期进行血糖控制。此外,当单药无法使血糖完全达标时,需要采取合理的联合治疗,并坚持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以防止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 
  优化血糖管理可概括为REACH原则,主要内容如下。 
  ● Risk factors management:全面管理血糖,综合干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 Early intervention:早期干预; 
  ● All sides glucose control:进行包括降糖、调脂、降压等在内的全面血糖管理; 
  ● Combination rationally: 合理进行联合用药; 
  ● Hypoglycemia:预防低血糖发生。 

血糖控制  基因作用不可小觑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疾病,以胰岛β细胞的完全损害及体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为特征。1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并不完全依靠个体行为,而与基因密切相关。 
  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医院基因及基因组生物学项目的帕特森(Paterson)教授,报告了针对DCCT研究平均6.5年随访过程中每季度HbA1C的测定结果。为了确定影响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重要基因位点,研究者将常规治疗组的平均HbA1C水平和末梢血血糖值进行了高分辨基因组范围的研究,并对比了强化治疗组的相应位点。在DCCT研究入选的超过1300名受试者中,分布于基因组的10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被确定,对这些SNP与平均HbA1C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 
  研究者明确了与HbA1C相关的4个主要基因位点。其中SORCS1基因10q25.1在2个治疗组均达到了基因组范围的意义;其他3个基因——常规治疗组的14q32.13 (GSC) 、9p22 (BNC2) 和强化治疗组的 15q21.3 (WDR72)均接近基因组范围意义。此外,有证据显示SORCS1与低血糖有关,而BNC2与眼及肾脏并发症相关。 
  与此同时,专家也指出,该发现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可以放松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因为上述干预方式在血糖控制中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心血管危险关联性  HbA1C及AG强于FPG、PPG及血糖变异度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增加与部分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等)有关,血糖指标(空腹或餐后血糖,HbA1C)与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率的关系也已明确。 
  国际平均血糖( ADAG )研究小组报告了对268例1型糖尿病患者,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80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的一项为期16周的密集连续血糖监测和自我血糖监测的结果。校正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类型等因素后,利用标准化的独立变量对高血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计算出相应变量的估算值。 
  结果发现,HbA1c和AG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始终相关,而餐后血糖(PPG)、空腹血糖(FPG)或血糖变异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联则无显著性。校正降压和降脂,并排除非糖尿病患者后,研究结果不变,表明HbA1C和AG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较FPG、PPG及血糖变异度更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