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血糖监测国际论坛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学组成立大会纪要
发布时间:2011-04-08 16:10:17浏览次数:8005次来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学组
“第二届血糖监测国际论坛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学组成立大会”于2010年12月10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承办。大会首先由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颜世洁教授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致开幕词。随后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部杨威老师宣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学组正式成立,贾伟平教授任组长,李红教授、李延兵教授任副组长。
本届论坛邀请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兼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临床指南工作组主席Stephen Colagiuri教授和台中荣民总医院内科部主任兼台湾糖尿病卫教学会理事长许惠恒教授做专题演讲。同时,国内糖尿病领域专家贾伟平教授、陆菊明教授等针对我国血糖监测的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
贾伟平教授以题为“合纵连横,全景观瞰――血糖监测多视角”的报告拉开了论坛学术交流的序幕。全方位的血糖监测包括“点”、“线”和“面”的不同层次的内容,“点”是指空腹、餐后、随机等点时血糖测定;“线”即为全天多点血糖谱或动态血糖监测(CGM);“面”则涵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化血清白蛋白(GA)。报告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⑴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可使HbA1c平均降低0.13%- 1.0%,并使胰岛素使用者的低血糖风险降低1.5- 4倍。针对我国目前SMBG应用中的问题,贾伟平教授提出SMBG临床行动的三要素:血糖监测处方、血糖数据报告以及治疗行动建议。⑵ HbA1c是反映既往2-3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在临床上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随着检测技术的标准化,近年来有学者将HbA1c这一血糖监测指标引入到糖尿病的诊断领域。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将HbA1c≥6.5%列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然而,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存在种族差异。为此,我们在上海社区人群中开展了HbA1c诊断糖尿病效率的研究。研究结果见到,在社区普通人群中HbA1c≥6.3%诊断效率等同于空腹血糖≥7.0 mmol/L。而在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5岁、体重指数≥24 kg/m2)中HbA1c≥6.3%诊断效率明显优于空腹血糖≥7.0 mmol/L,也优于用HbA1c≥6.5%诊断糖尿病的效率。当然,中国人群中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还需进行深入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⑶ GA是以血清糖化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的百分比表示,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7- 20天,其值能反映测定前2-3周血糖的平均水平。研究发现GA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CGM平均血糖及HbA1c均有良好的相关性,我们课题组通过全国10家医院的临床协作研究,提出了GA正常参考值范围是10.8% ~ 17.1%。在医院背景的高危人群中的研究结果见到,GA可用于糖尿病的早期筛查,GA≥17.1%可以筛查出大部分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GA可以提高糖尿病筛查效率。⑷ 我国CGM领域近几年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2007年成立“全国动态血糖监测协作组”,通过多中心研究建立了中国CGM正常参考值的标准。2009年推出“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并召开了首届CGM国际论坛。最后贾伟平教授展望了未来血糖监测学组的工作计划:建立血糖监测研究和实践平台,开展多中心协作的血糖监测相关研究,培养“血糖监测”领域的临床和研究骨干,分享不同观点、开展热点讨论,加强“血糖监测”相关指南推广,定期展示成果、不断探索创新。
Stephen Colagiuri教授曾参与和主持多项IDF糖尿病指南的制定,对SMBG的应用研究也颇有建树。他系统阐述了如何在糖尿病综合管理中,发挥SMBG指导治疗决策和行动改善。他指出SMBG是一种监测工具,不会直接带来治疗获益,必须通过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和行为方式。如今SMBG不仅反映患者的代谢控制状况,同时影响治疗安全性、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卫生资源的消耗与分配。研究表明临床上应用SMBG处方带来HbA1c改善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医生的决策,通过审阅SMBG数据使药物调整建议从43%提高到89%、生活方式改善建议从48%提高到81%。针对“什么是最佳的监测频率”的问题,研究资料显示无论是胰岛素治疗还是口服降糖药治疗患者,每日监测2- 3次均能获得血糖改善的益处。总的来看SMBG指导的治疗决策和行动应包括三个方面:1. 医患之间对SMBG目的达成一致;2. 培训患者操作技巧和解读结果;3. 医患双方根据SMBG报告采取共同行动。
低血糖的监控是血糖监测的应用优势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院内低血糖调查结果及循证探讨” 的报告,公布了一组中国院内低血糖调查结果,并就院内低血糖的诱因及处理建议进行探讨。对全国149家医院的138万余个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1. 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1.53%;2. 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低血糖高发时点分别为夜间、午餐前、睡前和晚餐前,恰好是血糖监测频率较低的4个时点;3. 夜间低血糖具有易漏诊、难纠正的特点。餐前低血糖通常与胰岛素分泌延迟或者外源性胰岛素使用不当有关。4. 急诊科、消化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是院内低血糖的高发科室。因此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低血糖高危患者应在住院治疗期间,推荐进行每日7-8个时点的血糖监测。
解放军总医院陆菊明教授作了题为“糖化白蛋白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价值” 的报告。陆菊明教授从GA测定的可靠性以及临床应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GA检测是在糖化血清蛋白基础上进行的定量测定,是利用血清糖化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的百分比来表示GA的水平,去除了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因此较糖化血清蛋白更精确。近年由日本开发研制的应用液态试剂的酶法检测GA具有良好的稀释直线性、日内重复性和日间稳定性,并与高压液相离子交换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此在临床上逐渐得到推广应用。临床研究表明GA是稳定反映短期血糖变化的良好指标,测定GA能指导临床治疗,有临床常规应用的价值;而在特殊病人如糖尿病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GA具有重要的价值。
科技进步始终推动着血糖监测领域的发展,血糖数据管理也不例外。许惠恒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资料,为大家讲解了SMBG数据管理工具的国际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SMBG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血糖信息,美国ADAG研究显示SMBG既反映平均血糖水平,又能显示血糖波动情况;对SMBG的数据挖掘不仅适用于个体患者的治疗策略,还能满足科研和临床实践的需求。现有的血糖数据管理工具可以分为即时评价工具、手写血糖记录、电子血糖管理软件和远程管理工具。即时评价工具对每次血糖测定结果进行判断,以便患者采取及时处理措施。手写血糖记录最常用,但容易造成误抄、遗漏、甚至故意隐瞒实测值,完全准确的手写记录可能不足三分之一。电子血糖管理软件能够客服手写记录的缺点,长庚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应用OTDMS糖尿病管理软件有助于增加SMBG监测频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协助改善HbA1c水平、并对患者行为和态度产生积极影响。远程管理工具利用手机通讯平台或互联网,患者上传血糖数据和个人信息,医疗团队回复处理意见,有利于血糖稳定控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李红教授作了题为“SMBG规范化应用及糖尿病教育” 的报告。报告指出,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饮食、生活事件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能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监测频率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同时通过糖尿病教育使患者认识到,SMBG结果本身对疾病的改善作用不大,只有医护人员或/和患者共同回顾讨论SMBG的结果并采取措施积极改变行为和调整治疗,才能使SMBG成为有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工具,才有可能对糖尿病的结局产生积极有益的作用。
高鑫教授作了题为“动态血糖监测的扩展应用”的报告。课题组对47例糖代谢正常的健康者采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测定肝脏脂肪含量(LFC),其中35 例进行CGM。受试者根据LFC分为2组以比较动态血糖谱的变化。研究结果见到LFC 中位数为3.8% (四分位间距, 2.4- 7.6%),29.8% 的受试者 LFC≥5.5%。LFC 与 甘油三酯,AST,γ-GT,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OGTT 120分钟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胰岛素30分钟增量,HOMA-IR,FPG,夜间平均血糖呈正相关,35 例CGM 血糖谱提示夜间平均血糖在LFC ≥3.8% 组较LFC <3.8%组增高。在LFC ≥5.5%组,日间平均血糖和夜间平均血糖均较LFC<5.5%组增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见到LFC 是夜间平均血糖最强的影响因素。 提示在糖代谢正常人中,脏脂肪含量轻度的增高即有血糖的升高。
哈尔滨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强教授作了“实时动态血糖与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相关性”的报告。课题组应用相关分析、误差栅格分析(error grid analysis EGA)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等方法,对33例糖尿病患者的5日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RT-CGMS)的数据进行评估。结果 显示 RT-CGMS与静脉和毛细血管血糖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936和0.933(P 均<0.001);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相同的患者HbA1C差异较大,RT-CGMS在评价血糖波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预后及并发症的关系是近来学界的焦点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冉兴无教授在“应用自我血糖监测值预测糖调节所损(IGR)、糖尿病患者的日内血糖波动”的报告中,探讨了应用自我血糖监测值预测IGR、糖尿病患者的日内血糖波动的效果。研究随机抽取80%的受试者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CGM获得的血糖波动指标为应变量,受试者的年龄和SMBG值为自变量,建立上述指标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提示,IGR和2型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波动水平可以通过年龄与每日7次SMBG值来预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煜非教授围绕“当今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与使用规范”与参会专家分享经验。他讲到目前血糖监测主要依赖血糖仪来完成,如何选用合适的血糖仪,血糖仪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技术奥秘,其实大多数人都还不够了解和重视。当今的血糖仪技术发展迅猛,需血量从原来20μl减至1μl左右,反应时间也从最早2分钟,减至5秒左右,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监测的频率。然而时间越短、血样量越少,对仪器准确性、精确性和抗干扰能力的挑战就越大。目前绝大部分血糖仪都通过美国FDA和我们国家SFDA认证,国际上认证血糖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ISO15197。这个标准要求血糖仪检测的数值与静脉血糖数值有很好的相关性,同时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正负误差不超过0.83mmol/L;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正负误差不超过20%,100%数据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英国、美国、我国香港地区对医院血糖仪的选择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国2002年卫生部曾颁布过行业标准——“便携式血糖仪血液葡萄糖测定指南”。
南京市第一医院马建华教授带领大家将视角转移到相关科室,在“加强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的报告中,公布了非内分泌专科住院患者糖代谢状况的调查结果。通过对2020份病例资料分析发现,在院非内分泌科患者空腹血糖检测率为87.7%,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率为1.4%,HbA1c检测率为10%。糖尿病患者HbA1c检测率为25.8%,糖尿病患者内分泌科的会诊率为18.2%。非内分泌专科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14.2%,糖尿病与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率为40.8%,在非糖尿病患者中入院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占1.5%,查空腹血糖≥5.6mmol/L未进行下一步诊断的占26.6%。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加,老年人患病率达22.2%。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达22.9 %。因此马建华教授提出,住院患者糖尿病患病率高,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患病比例更高,然而目前非内分泌科室对糖尿病及糖代谢异常的漏诊率较高,各医院应加强相关科室的院内血糖管理工作。
最后,在本届论坛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0年版讨论稿)”,贾伟平教授、郭晓蕙教授和李红教授共同主持了“指南(讨论稿)”的新闻发布会。“指南(讨论稿)”涵盖了SMBG、HbA1c、GA、CGM等各项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指导,充分体现了全面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相信随着“指南(讨论稿)”在广泛征求意见后进行修订,并最终定稿发布,将有效推进临床血糖监测的合理化、规范化应用,进一步提高国内糖尿病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