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学术会议会议快讯
中国餐后血糖学术历程十年回顾————餐后血糖高峰论坛报道
发布时间:2008-05-17 22:24:19浏览次数:11193次来源:

    2008年5月3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餐后血糖学术历程十年回顾之餐后血糖高峰论坛”在北京万豪酒店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回顾中国餐后血糖十年辉煌历程,探讨餐后血糖未来学术发展方向。大会特邀陈家伦、项坤三、傅祖植、陈家伟、高妍、杨文英、陆菊明、纪立农、贾伟平、翁建平、徐成斌、王拥军以及英国Antonio Ceriello教授和加拿大Jean-Louis Chiasson教授等国内外知名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做了精彩演讲,对餐后血糖的流行病学状况、病理生理、危害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剖析。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餐后血糖的危害已获得全球糖尿病学界的一致认同。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仅可以提高整体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的发生,改善糖尿病的预后。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颁布了《餐后血糖管理指南》,体现了餐后血糖在糖尿病诊疗中的重要性,它是对餐后血糖认识发展的里程碑。对餐后血糖的认识,从流行病学到分子生物学,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十几年来中国学者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会上,专家们分别从餐后高血糖概念、餐后血糖对中国2型糖尿病发展的重要意义、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餐后血糖的管理及心脑血管疾病血糖管理研究5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1. 对餐后高血糖的最新认识

  项坤三院士首先就“对餐后高血糖的概念、发生机制和研究方法的最新认识”做了精彩报告。具体内容包括:① 餐后血糖动力学中,血糖升峰与胃排空率和肠内糖消化吸收的密切关系值得深入关注;② 糖尿病患者1天内可有3/4~2/3的时间处于餐后高血糖状态;③ 餐后高血糖具有慢性血糖增高和急性血糖波动双重特点,医师们不仅要注意血糖增高的程度,还要注意慢性血糖增高持续时间以及单位时间血糖波动情况;④ 餐后高血糖可引起餐后代谢紊乱和组织细胞功能异常,一次餐后高血糖对个体可能是一次危害负荷;⑤ 餐后(负荷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人和糖耐量异常者以及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中并非餐后血糖峰值,对餐后血糖峰值的估测方法有待完善;⑥餐后2小时血糖的临床控制目标有待达成一致。  

2. 餐后血糖对中国2型糖尿病发展有重要意义

  早期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是预防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糖尿病早期,主要是餐后血糖增高,空腹血糖大多为正常或正常高限,不做餐后血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必将漏诊上述部分患者。陆菊明教授选取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初筛餐后2小时血糖≥7.2 mmol/L的患者做OGTT(75 g)试验。结果显示,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较低,阳性率较低。与餐后血糖相比,其漏诊糖尿病的比例高达85%。餐后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因此要及早发现糖尿病,必须对高危人群做OGTT试验。
    持续血糖监测技术可用于评估个体血糖波动变化的趋势、幅度、频率、时间以及原因等。贾伟平教授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不同糖代谢状况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餐后血糖峰值及达峰时间与进餐时间、数量和食物等多种因素相关,一般进餐后1 h内血糖浓度达到高峰,但几乎不超过7.8 mmol/L,并于2 ~ 3 h内回到餐前水平。② 糖耐量受损(IGT)患者24 h平均血糖水平较糖调节正常(NGR)人群升高约15%,其日内血糖波动显著增大,较NGR者升高达50%,而日间血糖波动尚无显著改变。③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除整体血糖水平升高外,还表现为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明显增大。由于早期时相胰岛素分泌缺失,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过度升高并持续较长时间,伴有血糖尖峰延迟,其餐后急性高血糖状态以早餐后最明显。CGMS评估表明,在轻、中度高血糖患者的个体血糖波动中,餐后高血糖起主要作用,提示控制餐后血糖十分重要。
   面对糖尿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以及还不能早期干预以延缓糖尿病发生的事实,研究者已经在寻找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更好指标。一项对各种高危因素和血糖异常指标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研究结果显示,胰岛素分泌/抵抗指数是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较好指标。杨文英教授对β细胞脂性凋亡可能的机制以及干预治疗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干预脂毒性能够有效保护β细胞功能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预防糖尿病应从早早期开始!  

3. 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并发症
    随着糖尿病干预(DIS)研究、檀香山心脏研究、DECODE研究等众多研究结果的公布,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鉴于此,临床医师提出3个问题:餐后血糖是否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餐后高血糖如何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控制餐后血糖能否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专家们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Framingham、RAID等前瞻性流行病学观察结果显示,与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比,餐后血糖能更准确地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基础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能够加剧炎症和氧化应激,引起内皮功能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最终触发心血管事件。针对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够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STOP-NIDDM研究和MeRIA7荟萃分析显示,控制餐后血糖能降低IGT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餐后高血糖及控制餐后血糖的临床益处。  

4. 餐后血糖的管理策略

  如何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是临床医师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餐后血糖是整体血糖的重要组成部分,餐后血糖达标有助于提高整体血糖达标率。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推荐,糖尿病临床控制血糖目标应将包含HbA1c、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在内的所有血糖参数尽可能降低到正常安全水平。控制餐后血糖的临床策略包括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饮食和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此外,自我监测是目前进行血糖水平评估的最佳方法。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是世界上首个专门针对餐后血糖控制的降糖药。多项研究证实,阿卡波糖能有效降糖,尤其是降低餐后血糖,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IGT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5. 心脑血管领域的血糖管理研究
  杨文英教授和王拥军教授分别介绍了目前已经和即将在心脑血管疾病两大领域进行的血糖管理研究:ACE试验和ACROSS-CHINA。
  ACE试验(阿卡波糖心血管评估试验)是一项在糖尿病前期合并心血管疾病人群中进行的大型临床研究,今年将正式启动。该研究目的是评估阿卡波糖能否延缓或预防心血管事件和(或)新发糖尿病。该研究将与英国牛津大学糖尿病试验中心联合,预计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150家专科中心入选约7500例患者。最终试验结果预计在2014年公布。
  ACROSS-CHINA,即中国急性卒中住院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及其预后的前瞻性研究,目的是调查急性卒中住院患者各类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及分布,探讨糖代谢异常的治疗现状和对预后的影响。
  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疾病血糖管理协作组(CGICC)自2007年11月正式成立,通过心脑血管病学、糖尿病学和流行病学等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对心脑血管疾病血糖异常的患者进行早期发现、全面干预、综合治疗,致力于探索中国心脑血管疾病血糖管理的最佳模式。徐成斌教授就CGICC组织及其开展的学术活动向与会医生做了介绍。
  最后,杨文英教授就目前血糖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做了题为《血糖管理——循证证据、流行病学研究到临床个体化》的学术报告。杨教授指出,目前血糖管理领域存在3大问题:① 多项大型研究已经证实,糖尿病高血糖强化治疗对微血管并发症有益,但至今尚无循证医学的控制阈值;② 强化降糖对大血管并发症的益处需进一步证实,可能需要更早、更长期的前瞻性研究结果;③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个体化,仔细评估其危险因素、治疗获益和治疗价值。
  本次高峰论坛囊括了餐后血糖相关的学术进展和信息,获得了与会者一致好评,对推动中国糖尿病领域血糖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