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3243A→G突变在中国早发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在全线粒体基因组范围内,寻找新的致病位点。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确诊年龄≤40岁,且实际年龄≤4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诊断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治疗情况、既往冠心病病史。收集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线粒体基因突变的检测和筛查。(1)利用PCR-RFLP方法,在200例早发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线粒体3243A>G突变筛查。(2)选取40例母亲有家族史的早发糖尿病患者采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全线粒体基因组检测,寻找新的致病位点。(3)另选取50例母亲有家族史的患者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线粒体基因组检测,寻找新的致病位点。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早发糖尿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51例,年龄35.4±5.7岁。(1)在早发糖尿病患者中检测出线粒体3243A>G突变4例(2.0%)。(2)40例母亲有家族史的患者全线粒体基因Sanger测序结果:发现1例患者存在3337G>A、11903G/A、16325T/C突变。在200例正常对照组(糖耐量正常患者)进行3337G>A检测,均未发现该位点突变。(3)50例母亲有家族史的患者线粒体全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发现1例患者携带1555 A>G突变、1例患者携带14674T>C突变。
结论(1)线粒体3243A>G突变糖尿病在早发2型糖尿病人群中约占2.0%。(2)通过Sanger测序以及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线粒体基因组检测,发现患者携带3337G>A、1555A>G、14674T>C突变,这三个突变位点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