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身体肥胖指数(BAI)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测定腹股部体脂分布,以MRI自配软件计算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腹内脂肪面积(VA)及股部皮下脂肪面积(FA)、腹部脂肪面积(SAVA)。按WHO 1998年标准测量人体一般特征性资料,如身高、体重、腰围、臀围(Hip)、血压,腰臀比(WHR)以及C-肽、血脂等生化指标。
结果 在中国汉族总人群中,BAI、BMI指数与局部体脂分布的相关系数为:SA(r=0.78 vs. r=0.58)、VA(r=0.44 vs. r=0.55)、FA(r=0.63 vs. r=0.40)及VASA(r=0.78 vs. r=0.68),P<0.0001,呈高度相关。除VA外,BAI的相关性均强于BMI;在年龄和性别分层分析中见到,BAI、BMI的相关性在中青年组与总人群保持一致,BAI的相关性强于BMI;但在老年组SAVA(r=0.76 vs. 0.79)中,BAI的相关系数小于BMI,但二者相关系数相关甚微。男性组中仅SA与BAI相关性略高于BMI;女性组中除FA相关性二者相近外,其他局部体脂分布指标与BAI的相关性均显著强于BMI。在体脂分布最为相关的WC、Hip变量中,除老年组中BAI的相关性小于BMI外,其他组别中WC、Hip与BAI的相关性均强于BMI。身高与BAI和BMI的相关性表现为负相关,除方向一致,BAI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各组别中显著高于BMI。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见到,不同设计模型中BAI对不同局部体脂分布的支持率显著高于BMI,证实了BMI存在明显低估肥胖百分比。在ROC分析结果中亦可见,BAI在预测体脂肥胖的可行性方面优于BMI。
结论 BAI新指数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预测体脂百分比,相比BMI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实用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尚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