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疾病中动态血糖变化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0-11-26 09:41:35浏览次数:4378次来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动态血糖监测近年来已逐渐应用到临床科研和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使人们对血糖波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帮助糖尿病患者调整和制定合理的降糖治疗方案,使血糖管理更为科学。特别是200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并发布了我国首个《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为动态血糖监测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依据。《指南》指出,1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以及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是首先推荐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的人群。同时,在临床中还有许多疾病也可伴有血糖的明显改变,如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应激性高血糖或胰岛素瘤导致的低血糖等,动态血糖监测对这些疾病的临床诊治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血糖信息。
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且部分患者往往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极易被误诊。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提高低血糖,特别是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检出率。因此,对怀疑低血糖症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血糖的时间百分比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M值(M-value)等参数,有助于低血糖症患者临床病情的评估及病因诊断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胰岛素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判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它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引起多种副作用,其中导致糖尿病就是常见的副作用之一。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约为10 %-40%。我们课题组应用CGMS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内源性皮质醇等升糖激素的作用高峰出现在上午,因此餐后高血糖以早餐最明显,表现为早餐后血糖达峰最快,且峰值最高、波动幅度最大。类固醇糖尿病患者血糖特点则有所不同,如在强的松在每日上午1次口服的模式下,患者往往表现为午后严重高血糖,而空腹血糖多轻微升高甚至正常。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由于在治疗10~14 d后内源性皮质醇分泌被完全抑制,体内在4:00~10:00缺少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糖异生作用而易发生低血糖。因此,通过动态血糖监测我们发现,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部分患者表现出午后高血糖伴空腹低血糖的特点值得关注。其早期诊断应重视餐后血糖,尤其是中、晚餐后的血糖水平,治疗上则应充分考虑其血糖特点灵活掌握,以胰岛素治疗为例,一般中餐前的剂量应大于晚餐和早餐前,而睡前剂量应最少或不用。
课题组应用CGMS对 62例重症脑损伤患者入院后进行72h的动态血糖监测,研究表明CGMS测定值与配对的167次静脉血糖及502次指端血糖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GMS平均血糖是神外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入院血糖> 11.1 mmol/L时将预示着患者的高死亡率,可作为早期预测预后的简易指标。提示持续高血糖是导致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CGMS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高血糖的监测及干预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动态血糖监测还在临床其他许多方面得以拓展应用。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糖耐量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已出现餐后血糖波动模式的改变,而动态血糖监测能全面、敏感地发现这一变化。国内有学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研究表明短期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不仅改善上述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还可以改善其24小时的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Hompesch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对正常糖耐量者睡眠期间血糖变化的研究发现,快速动眼睡眠期伴有血糖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之一。总之,拓展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在其他伴有血糖变化的疾病中的应用,对深化上述疾病的动态血糖变化特点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