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糖尿病教育者培训班在合肥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4-05-20 15:01:17浏览次数:5674次来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糖尿病教育者培训班于2014年5月7—1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安徽省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学分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糖尿病之友》杂志社协办。来自全国各地500余名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及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长郭晓蕙教授、副组长孙子林教授;安徽省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学东教授、安徽医科大学校党委书记李俊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梁朝朝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长江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章秋教授等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王学东副秘书长、翁建平教授、郭晓蕙教授、李俊教授在开幕式中致辞。大会围绕“糖尿病教育管理”这个主题,沿着教育理论如何向实践转化的脉络,分别围绕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教育团队管理、胰岛素教育、口服药物教育、营养教育、血糖监测教育、运动康复、医患沟通技巧、慢性并发症筛查管理以及教育示教等多个方面全面展开探讨,为参会人员提供了全面的交流展示平台。
翁建平教授就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这个主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关于糖尿病的筛查方法一直在演变,翁教授强调要用简单方便经济的方法诊断糖尿病,而不是一层不变。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标准来诊断糖尿病。关于HbA1c诊断糖尿病切点的资料在我国相对不足,且HbA1c的测定方法在全国无统一标准,故在我国暂不推荐使用HbA1c诊断糖尿病。糖尿病主要分为四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能明确患者的糖尿病分型,当诊断不确定时,可先做临时性分类,用于指导治疗,然后依据对治疗的初始反应再重新评估分型。翁教授指出:广大医护人员不断地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但认知的道路仍然漫长,我们需要继续前行,了解糖尿病诊断分型变迁背后的意义,制定合理的筛查和干预策略,使患者受益。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介绍了学组近年在培训教育者、协助指南落实、开展全国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努力和工作。学组先后在北京,杭州,南京,西安,太原,兰州,南昌进行了七场培训,培训人次达2000余人。此次来自全国的99家单位的5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规模超过了前七次。学组不断完善与糖尿病教育相关的指南和规范,并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项目,为糖尿病管理提供新思路。同时指出未来需要培训更多专职教育工作者;将糖尿病教育融入日常临床工作;将糖尿病教育纳入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等诸方面着手将糖尿病教育管理工作深入推进。
糖尿病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作用即早期发现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在糖尿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分别就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等展开讨论。孙子林教授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糖尿病教育管理模式讲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筛查与评估。他指出:目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在我国的形式严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极大,严重困扰着患者和医护人员。我们需要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早诊断早治疗,未雨绸缪,防治结合。孙教授提倡建立一站式服用为患者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同时需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医院不同环境下进行相应的筛查策略。由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靠传统的医学服务模式难以应对,必须特别强调依靠团队的协同作用,共同抵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卫副教授对糖尿病足的教育与管理进行总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疗;多学科协作;教育优先;全面评估,科学经济;医患沟通,避免矛盾。
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国内外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血糖监测,因为它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特聘主任、南京市糖尿病防治中心主任马建华教授指出:由于45%的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没有“三多一少”症状;2008年中国糖尿病调查显示60%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反复多次低血糖后,再次出现低血糖时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故血糖的测定对诊断糖尿病,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极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由于不同的患者的病情及降糖方案不同,我们制定出不同的血糖监测频率与策略。单纯的课堂教育被证明是无效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直观有效的衡量工具,不知道改变的结果。 而动态血糖监测的数据简单、直观,多视角呈现全景血糖信息,教育患者的有效工具。因此动态血糖监测可以提升患者教育的有效性,使患者直观看到饮食、运动行为与血糖的关系,从而参与到血糖管理过程中来。
由于糖尿病具有以下特征:发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慢性并发症遍及全身各系统,散发在各个科室 ,故糖尿病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内科护理教研室主任袁丽教授提出现在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是多学科合作。多学科分工合作不仅能够让患者得到更专业的诊治,也缓解了医务工作人员的压力。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郑红英护士长在会议中讲述了“品管圈”的基本概念;品管圈活动的背景及意义;品管圈基本步骤;品管圈案例分享以及品管圈的活动分享。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品管圈活动中,活动的主题为“提高胰岛素注射部位评价正确率”,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找出问题,并进行检讨与改进,最终达到目的,使得糖尿病注射部位的选择逐渐规范化。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教育部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副组长楼青青教授用案例分析的形式生动地讲解了如何促进糖尿病患者的行为改变。我国目前的糖尿病患者的行为状态不容乐观,形成了“反应性就医”的现状。我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糖尿病教育,但教育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糖尿病患者只是被动接受教育,而不能主动地好好学习。糖尿病教育还面临着困惑和挑战,糖尿病教育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糖尿病教育流程尚不完善,美国的糖尿病教育流程为及时发现问题,让患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充分的信息,与患者讨论制定目标,居家实施,长期跟踪随访评价。楼教授指出: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绝对完美,正所谓一个完美而难以实现的计划不是一个好计划,一个不完美而可以实现的计划却是个好计划。同时需要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要让患者真切感受到“我能做到”。在患者面前,我们要切实行动起来,并保持自己的形象,让患者充分信任我们。
糖尿病综合管理的理念为:教育是核心,饮食是基础,运动是手段,药物是武器,监测是保障。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明功教授指出:心理健康是糖尿病治疗的前提,五驾马车是基础,预防并发症是终极目标。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孙建琴教授在会议中指出:科学的饮食可以帮助减轻胰岛负担,纠正代谢紊乱,增强饱腹感,有利于控制体重,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
2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缺少运动(身体惰性)疾病,研究表明,不论是业余时间的休闲运动,还是规律的日常运动聚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护理部代理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秘书沈犁护士长从理论基础、具体实施和特殊问题等方面对《中国糖尿病运动指南》进行解读。糖尿病运动治疗的实施主要原则:安全性、科学性,有效性、个体化、专业人员指导、全方位管理、运动治疗的监测和治疗计划调整。我们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患者改变行为。
安徽省立医院大内科主任任安教授指出:如果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控制好血糖,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包括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个体化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护B细胞功能,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任教授运用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了常见抗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安全性、联合用药的原则。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武器,针对当今众多患者甚至包括一些医务工作者对胰岛素使用安全性存在误解这一现象,此次会议中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叶山东教授重点介绍如何科学看待胰岛素使用的安全性,以及在日常应用中胰岛素的安全管理。随着糖尿病治疗的个体化,糖尿病治疗方案不断完善,但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并不理想。由于对胰岛素的认识不足,延迟胰岛素使用,这是血糖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用最小剂量的控制血糖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是需要智慧的,但如何能成功地使用胰岛素,我们需要动更多的脑筋。马建华教授介绍了胰岛素泵的构造、胰岛素泵治疗的益处、胰岛素泵适应症、胰岛素剂量的设定及专科泵的管理。马教授强调胰岛素泵的安全使用与管理需要建立“护理部管理、大组病区管理、科主任管理”的综合管理方式,保证患者的安全治疗规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张明霞在会议中介绍了胰岛素的规范注射方法。她强调,在胰岛素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胰岛素注射及存放的准确性。在临床过程中,要提出误区,注意点,易错点,不断改进与完善。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内分泌糖尿病学会常委潘天荣教授根据中华医学会2012年《1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对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分型与诊断;目标管理与策略;营养与运动治疗;胰岛素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和胰岛移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高血糖危象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高血糖危象病情紧急,死亡率高。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科主任王长江教授介绍了对《2012年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解读。王教授讲述了高血糖危象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并强调我们需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综合管理,使用合理糖尿病治疗方案,将高血糖危象防患于未然,降低发生率与死亡率。
安徽中医药大学内分泌科主任方朝晖介绍了妊娠期糖尿病的定义、对母儿的危害、筛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治疗、产后随访及目前存在的难题。随着环境的改变,生育年龄的延迟,饮食结构的改变,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妊娠期糖尿病的存在不同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做循证医学,制定出最适合中国妊娠期女性的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目前尚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迎接挑战。如果我们有能力承受和处理,就无需忧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糖尿病教研室主任彭永德教授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介绍了院内高血糖的患病率;高血糖与与住院不良结局的关系;院内血糖管理的策略;围手术期管理。彭主任指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非常常见,严重的高血糖多伴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针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控制,应该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合作。
在糖尿病教育管理过程中,只有医护相互合,才能促进医患和谐,发展良好的医护关系是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必须课。中日友好医院大内科护士长赵芳指出:医护统一是促进医患和谐的重要保证。医护和谐的基础在于科学管理,条件在于共同提高,核心在于患者至上,发展在于不断创新。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中,赵芳护士长强调及时沟通是良好患者教育的保证,提倡以患者提出的问题为导向,开展一对一教育,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黄晓琴主任介绍了糖尿病与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应对。黄主任讲述了糖尿病与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病理机制、诊断、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应该做适当的心理评估,提高对糖尿病人群中发生抑郁障碍的检出率。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的治疗往往需要采取综合治疗,在服用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合用抗抑郁药,同时我们加强糖尿病教育,特别是心理干预,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性格决定命运,沟通决定成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章秋教授在会议中与我们分享了沟通技巧。目前我们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形式严峻。医院医疗纠纷高发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院内部因素、患者因素其中,沟通不畅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患者因病而使其个性、情绪及行为被扭曲或使潜在的心理弱点强烈地表现出来,表现出求医心切,以自我为中心,明显的负性情感反应。在与患者的交流工程中,我们要及时发现患者不良的情绪反应;冷静地对话、疏通;寻求帮助;把不良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我们需要迎接挑战,改变观念,培养建立医院沟通文化;构筑医患沟通平台,医疗服务中全程沟通;医疗风险全面防范。
会议本次中,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副教授高翔为大家讲解了如何科学发声,保护声带,提高声音的感染力,学会用声音作为沟通的利器,与患者更好滴交流,促进和谐医患关系。IT专业人士从琳讲师以多年的IT相关经验讲述了职场必会的PPT制作秘籍,旨在做出更能吸引观众的PPT,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本次会议是中国糖尿病教育管理工作领域的又一次突破,是政府、学会、教育管理工作者等在糖尿病教育管理领域的又一次多方合作,也将对我国糖尿病教育与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次会议内容的广泛、新颖、实用,受到了参会者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广大的参会者在会议过程中受益匪浅。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糖尿病教育管理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