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进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业园地 学科进展
多国学者撰文质疑2009 ADA/EASD糖尿病治疗流程
发布时间:2010-06-24 21:18:43浏览次数:4876次来源:Diabetologia 2010, 53(4): 1258

    2009年1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就2型糖尿病(DM)的药物治疗流程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推荐将二甲双胍及调整生活方式作为初始治疗,若血糖仍未达标则加用基础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1级推荐);其他所有降糖治疗均降级为二线方案(2级推荐)。
    近日,多国学者联合撰文对此流程进行反驳,他们认为,该流程未充分考虑长期血糖控制以及同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与心血管风险,存在诸多缺陷。
    该文章发表于《糖尿病学》[Diabetologia 2010, 53(4): 1258]杂志。主要内容如下。

降糖效果

    ● 短期(1年内)使用二甲双胍、磺脲类及噻唑烷二酮类单药(或包括格列奈类及肠促胰素)治疗的降糖效果相似,何种药物作为基础治疗选择不应被强行规定。然而,药物自身的优缺点(如低血糖风险或增加体重)在批准适应证范围内应引起医生的足够重视。

    ● 长期血糖控制值得被更多关注,包括个体化治疗和联合治疗。

    ● 二甲双胍和磺脲类价格低廉并能改善短期血糖控制,但磺脲类药物会导致进行性治疗失败,或许无法成为长期用药的最理想选择。

    ● 胰岛素添加治疗(或起始治疗)的理想方案尚未明确,不应仅被限于基础胰岛素治疗。

心血管系统获益与风险

    ● 2型DM患者的大血管事件风险高,但降糖治疗缺乏明确的大血管获益证据,因此,医生应更加重视各种降糖治疗的大血管获益与风险。目前,二甲双胍作为起始治疗用于一级预防以及吡格列酮作为指南推荐的治疗用于二级预防是有证据的。

    ● 由于缺乏预后资料,以及考虑到对预后的潜在不良反应,该文特别强调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的联用应遭到质疑。

    ● 罗格列酮心血管预后评价及糖尿病血糖调节研究(RECORD)未提示,罗格列酮对总体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任何不利作用。

    然而,该流程仅基于低级别证据(罗格列酮或增加心肌梗死风险)而将该药排除于流程之外是不恰当的。

其他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疗效

    ● 在缺乏主要终点预后资料的情况下,医生应考虑到各种降糖药物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标志物中的作用,并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情况。

    ● 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是阻碍长期血糖控制的主要因素,具有β细胞功能保护特性的药物应更受关注(有持久血糖控制临床证据者更佳)。

    ● 由于各种降糖药物的效益安全情况复杂,更强调医生应针对2型DM患者病理生理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进行个性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