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聚焦学会
我国首次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调查报告发布
发布时间:2010-11-22 23:12:34浏览次数:7372次来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
    2010年11月19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糖尿病学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第一个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该项调查由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协办,历时3个多月,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家医院参与,5961名患病在1年以上(包括1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受访。其调研的内容和规模在国内都尚属首次。

 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240万,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人群,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调查负责人、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在报告发布会上称,此次调查有助于了解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分析影响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因素,为未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证实,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3项指标都明显好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群,治疗依从性更好。但调查也反映出目前我国糖尿病健康教育距离预期目标仍有差距。尽管有近80%的2型糖尿病患者曾经接受过健康教育,但总体血糖控制情况仍欠佳,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低血糖发作较频繁,因慢性并发症产生的治疗费用远高于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费用,经济负担沉重。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糖尿病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饮食、运动、基本知识方面,接受过糖尿病并发症教育的患者仅为47%;超过50%的患者根本不了解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是多少(<6.5%),甚至还有5.6%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糖尿病,而他们的各项检查指标也明显偏高。约1/4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和复查管理做得很差。据本次调查,使用口服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根据医生诊断,有1/3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但是这些患者虽然血糖控制不佳,但因为使用不方便、担心成瘾、害怕疼痛等各种原因没有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拒绝使用胰岛素。这部分病人主要以50岁以下、病程短的糖尿病患者为主,他们在自我监测、定期复查和参与健康教育等方面也都表现得较不积极。同时,50岁以下、病程短、农民或待业、文化程度低以及不用药或仅使用口服药的患者,接受教育的比例也较低。据此,郭晓蕙教授认为,今后我国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应侧重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提高患者在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自护行为,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相关知识(包括饮食、运动)及血糖监测,而在人群上应关注年轻患者、病程短的患者、文化程度低、低收入者以及那些需要使用胰岛素但仍有顾虑的人群。这也将成为学组未来的工作重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明确提到,2 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一般经过最大剂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 7.0% 时),就应该起始胰岛素治疗。但此次调查的患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胰岛素认知和使用上有障碍,从而延误病情,造成血糖控制长期不能达标,加大了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风险。基于这一现状,学组初步制定了包括《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管理规范》和胰岛素使用对话工具在内的教育模式,以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质量。郭晓蕙教授说:“帮助那些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打消顾虑,早日合理使用胰岛素,尽早血糖达标,从而预防或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将成为学组明年的工作重心。”

 年轻患者和新患者自我管理不积极是此次调查的又一重要发现。一方面,一向被视为“老年病”的2型糖尿病呈现年轻化趋势——50岁以下的患者占调查总人数的23%;同时,糖尿病大军还在不断增加“新兵”——病程3年以内的患者占调查总人数的24%。另一方面这两部分人群目前在接受健康教育、自我管理和遵循医嘱治疗等方面都做得较差。在年轻患者和新患者中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血糖早达标,早获益”的认识,可以更早地将并发症扼杀在摇篮中,使这部分患者在健康和经济两个方面摆脱并发症的阴霾。因此,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健康教育会有更高的“性价比”,年轻患者和新患者也将成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此外,受访的糖尿病患者中有83%通过医务人员了解糖尿病的健康知识,超过96%的患者认为医务人员应接受规范培训,以便与患者积极沟通。郭晓蕙教授认为,这无疑给糖尿病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有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需要医患双方的配合:医务人员应加强沟通技巧和自身专业水平的培训,从而提高糖尿病教育的效果;患者也应主动做好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配合医生进行适合自己的优化治疗方案。